林毅夫:善用后來者優勢和彎道超車,將實現民富國強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不管國際形勢怎么樣,只要我們保持穩定,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那么應該可以實現持續增長。我相信到2050年我國的人均GDP可以達到美國的50%,總量是美國的2倍,美國今天可以卡我們關鍵技術的優勢將不存在!
9月9日,在江蘇大學小禮堂內,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給數百名大學生講授開學第一課——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經濟。
作為“新結構經濟學”的第一堂課,林毅夫沒有講述深奧的理論,而是以身邊人身邊事為例,深入淺出地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模式,以及與其他13個發展中經濟體經濟模式的對比。
“改革開放后,我們充分利用與發達的差距,引進消化吸收,推動產業與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取得了成果!绷忠惴蛘f,中國利用這種后來者優勢,取得了連續41年平均每年GDP9.4%的增長。
所謂后來者優勢就是指一個發展中利用跟發達產業和技術的差距,以引進、消化、吸收作為創新的來源,或是產業升級的來源,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成本和風險會比發達發明新技術、推進新產業低得多。
“進入21世紀后,出現了一種新的產業業態,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新產業革命或第四次工業革命,它有個特點,新技術是以人力資本投入為主,而且產品和技術的迭代時間特別短!绷忠惴虮硎,中國是個人口大國,通過連續多年加大對教育投入,所以我國在人力資本上與發達已沒有比較劣勢,再加上中國龐大的市場和豐富的產業門類,因此我國的許多新興產業正與發達齊頭并進,這就給了我國彎道超車的機會。
“近幾十年來,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論調,認為中國經濟不行了、馬上要崩潰了,但是為什么我們依然發展得很好?”林毅夫認為,中國沒有既沒有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奉行凱恩斯主義,也沒有在改革開放后依照西方經濟學家的華盛頓共識來推進經濟轉型,實行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推行一種漸進的雙軌制。
林毅夫表示,許多西方學者據此認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只是“曇花一現”,但是中國經濟不僅沒有崩潰,反而是許多聽信西方發達推銷,采取主流理論的發展中陷入停滯,成為“迷失的20年”。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含義是什么?”林毅夫認為,簡單說就是民富國強,讓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跟發達一樣高,有堅強的國防軍事工業!笆杖胍粯痈,那就意味著勞動生產力水平跟發達一樣高,產業和技術水平與發達一樣先進!
“改革開放后,我們將中國人均GDP從1978年的156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10099美元,實現8億貧困人口脫貧,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達70%!绷忠惴蛘J為,目前我國GDP增長出現波動,主要原因在于發達自2006年經濟危機后,一直沒有完全恢復,導致需求回落,影響到發展中的經濟增長,印度、巴西、俄羅斯等都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
第一課即將結束時,林毅夫說:“怎樣根據新結構的思路,來推動我們社會的發展。挖掘我們的增長潛力,到2050年的時候,變成了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且我相信這樣的理論對其他發展中來說,比那些經濟發達的理論更有參考借鑒價值!
據悉,“新結構經濟學”是江蘇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這學期新開設的微專業,依托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的頂尖師資和江大知識產權研究特色,在充分借鑒北大“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林毅夫班)”教學模式和經驗基礎上,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江大學生特點專門打造了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旨在搭建頂尖的人才培養特色項目。(圖片由江蘇大學提供)